钱亚清个体经营
钱亚清,缘绣坊苏绣艺术制作中心创办人。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会计学专业,出生于中国刺绣之乡——苏州镇湖。自幼受苏绣艺术的熏陶,7岁起便拿起了绣花针跟随母亲学做刺绣,当年就成功绣制了双面异色绣《螳螂猫》而被一台湾商人收购。而后在当地镇湖小学手工刺绣技能比赛中,绣制《绣花杯垫》获全校一等奖,在镇湖中学校园手工刺绣技能比赛中,又以绣制作品《吕洞宾》再获全校一等奖。然刺绣这门民间工艺是要整日坐在椅子上与针线打交道的,绣女的生活其实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诗意美好。几十年如一日的单调工作,恐怕谁都会有埋怨。做了一辈子刺绣的母亲心愿自然都寄托在自己女儿的身上,希望她好好学习,将来能有所出息。而作为当时钱亚清自己看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此她对自己的学业更加重视了,希望有一天能走出村庄或到高校深造。然而凭着对刺绣这门艺术的执着和喜爱,她在学习的同时其实并没有放弃刺绣这门艺术。每到假期,总有很多绣品商纷至沓来,要求绣制他们的定单。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钱亚清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找到了一份令当地女孩子羡慕的能够在外资企业正常上下班的工作。
一次偶然的回乡让钱亚清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致使年轻绣女纷纷离乡进城。和自己当初一样有想法的土生土长的本地绣女已越来越少。加上刺绣市场恶性竞争,现代人对绣品的态度也不是很重视、很尊敬了,绣品商对绣品的要求也变得不再严格,不再要求质量有多好,而是要求数量有多少,这种要求使得现时的绣女对自身要求也降低了许多,绣品远不如以前。这次回乡,让她深感到,绣品的前景是令人担忧的,或许再过几代或者几十代以后,刺绣这一特别的民间工艺将会被落没,不复存在了。越发觉的这种神圣的艺术应该被传授下来,并且精益求精。一种使命感使她毅然决定,辞去了在外资企业的工作,重新给自己的人生作了一次规划。
在她看来,当务之急应该先把苏绣这门民间工艺学好。于是她来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拜师于母亲当年师从的夏水金老师。凭着自己的谦虚好学和对刺绣艺术所特有的悟性,在恩师的精心传授下,她的刺绣技艺得到了突飞猛进。在传承苏绣艺术精华的同时,她能兼收并蓄其他绣种和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的理念、技巧,并且将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在刺绣题材的选择、创意、设计和表现手法、制作工艺、针法以及装裱设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从双面绣到单面绣,从原来的刺绣飞禽走兽、百花异草到现在刺绣高难度的山水风景、人物肖像,从仿国画到仿油画,绣品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了重大突破。
为了能够使苏绣艺术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钱亚清大胆性的创办了缘绣坊苏绣艺术制作中心。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如今的缘绣坊已云集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工艺大师和后起之秀,专业从事对苏绣艺术的研究、开发和制作。刻意讲究传统工艺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手法,运用平针、散针、套针、乱针等20多种针法,精心绣制各类双面绣屏风、合屏、转屏;单面绣挂屏、条幅、册页、画片;以及双面异色绣、双面异样异色绣等珍品。每一件作品都选料精良、款式新颖、图案丰富活泼,具有“精、细、雅、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继承苏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不断推陈出新,正向更高、更广的艺术领域发展。那种互帮互学,切磋技艺的氛围,让新一代的绣女们和刺绣新人看到了希望。深知苏绣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们坚信,自己所绣的绣品不是商品,而是艺术。惟有不焦不躁、掌握高超技艺,把技艺看作是刺绣的生命,那么绣女的前途定是光明的。
缘绣坊苏绣艺术制作中心的创办让新一代的绣女重新认识了刺绣。而在钱亚清看来,刺绣不能只关注给自己带来多少财富,需要的是很有耐心,韧性的人去温柔的呵护,静坐其中,穿针引线就像心与艺术的交流,灵与美的接触,不需要任何的赞美,要的只是全身心的宁静与自然……
缘绣坊(The good luck embroiders the workshop)的含义:缘绣坊苏绣艺术制作中心是有著名美籍华人James Tan先生题名的。缘绣坊的含义在于能够认识我们的苏绣制作中心是种缘分,而且这种缘分相信会给您带来好运气。
缘绣坊的宗旨:传承苏绣艺术精华 保护发展镇湖刺绣
缘绣坊的经营理念:诚信 优质 高效 创新
缘绣坊的品质诉求:享受艺术生活 从缘绣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