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达波波糖食品有限公司
波波糖,初名饽饽糖,明朝时候产生于苗族王宫中,常被用作宫廷点心。前清渐渐传至民间,晚清得以发展。 首先发展者是刘功达祖辈刘兴汉。清朝咸丰年间,当时他应知县“征集制糖佳品,发展镇宁糖食”之召,利用当地六马盛产的芝麻、糯米、麦子,依据自己积累的经验,经过发、榨、熬、扯、酥等十几道工序,反复试验,制成“酥脆香甜、美味可口、色泽鲜黄、别具一格”被官府评为上品的饽饽糖。因它落口即酥,制作过程中多如水波荡漾,所以又名落口酥、波波酥、波波糖。由于是刘氏在民间首创出名,因此文人墨客为表恭贺还赠联云:“镇宁城,钟鼓楼,即宏且高,高临全宇称魁首;刘氏号,波波糖,又脆又香,香酥沁人誉各州”。 其后,赴京赶考者或过旅行商,为作留念都常在此购糖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