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樊家醪糟有限公司
一、醪糟简介 醪糟(láo,zāo),酿造历史悠久,源于汉盛于清,有史记载“甜酒亦以糯米酿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主要原料是糯米(北方称江米)和地下甘甜泉水,口味香甜、酒香醇厚,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成分。 二、醴泉与醪糟 陕西省礼泉县素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的美誉。夏商属雍州,周为京畿之地,秦置谷口,汉设池阳,南北朝名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境内城西门外有口泉水,味甘如醴,旁建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县”为“礼泉县”)。礼泉县城西樊家村醪糟酿造历史悠久,以传统酿造工艺沿用至今,口味香甜、酒香醇厚、原汁原味。 三、陕西·樊家醪糟 陕西·樊家醪糟成立于1957年,以传统工艺酿造沿用至今。主要原料糯米(北方称江米),采用生长于我国东北松嫩平原松花江畔土壤最为肥沃的黑土农作物为主原料,结合陕西关中平原地热资源优良的地下甘甜泉水,采用传统酿造工艺,酿造出口味香甜、酒香醇厚、原汁原味的传统食品——醪糟。 四、醪糟营养成分 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主要原料是糯米(北方称江米)和甘甜地下泉水酿造制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醪糟中含有水分50.108%,酒精2.105%,粗蛋白质3.789%,糖分27.765%,总酸0.301%(其中可挥发酸0.031,不挥发酸0.271%),灰分0.085%。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促进饮食、美白养颜等功效。 五、“醪糟”民间传说 一唐姓人家居唐家大院的自家姓,妇人唐廖氏,一家三口,常年以杀猪及卖草药谋生,一次唐杀猪匠走村串户三天后返家,还未进屋,一股香甜味扑鼻而来,进屋后,甜味更浓,左找右找没有发现什么,当取碗准备吃饭时,发现碗柜里的一碗剩饭,正冒香气,并有少许水渗透饭中,杀猪匠随手端起一闻一喝,奇迹出现了,此饭甜、香,微有酒味。结果是沙猪匠的小孩不慎将盛装过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百扣等草药粉剂的碗未洗就拿来盛装了剩饭。高兴之余,将没有名称的又香又甜有酒味的剩饭,向整个唐家大院张罗,而后就成了甜酒的祖先。 由此以后唐廖氏便以此开了一个作坊,来往行人商贾多喜品尝解渴或携带瓦罐甜酒。一日一书生经过此地,来此品尝,由于甜酒在吃的过程中合糟一起吃更能体现其独特的滋味,又有似酒非酒之感觉,又是唐廖氏所制作的口味特别纯正,便以其物、其人、其姓命名为醪糟之更佳,清光绪年间,醪糟就名传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