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三类动物疫病。该病的病原尚无定论,主流报道的有病毒和螺原体,在病毒性病原中报道较多的有中华绒螯蟹呼肠孤病毒。
流行季节较长,4-11月均可发生,在7-9月高温期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自春季幼蟹下塘到养成的全过程中均有发生,各个生长阶段的河蟹都有发病的病例。患病蟹的规格,以150-200g/只的河蟹较为严重,死亡率也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与病理
病蟹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螯足的握力减弱,吃食减少以致不吃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
病蟹出现肝胰腺变性、坏死呈淡黄色,最后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背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最后病蟹因神经紊乱、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
防治方案
首先要做好养池塘的淸淤、消毒及培水工作。
要选择健康无病毒的池塘进行放养。
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
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
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养殖过程中定期采用微生态硫细菌颗粒底改。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采用碘、氯、等系列消毒剂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饲料中添加高能vc、肝胆酶、诱食促长素、营养液等提高体的免疫力,改善肠胃微循环;同时加抗菌肽等抗菌药物控制虾体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品 名:硫细菌颗粒底改
原料组成:硫细菌,超耐低氧高分解型复合菌,有效活菌数≥5亿cfu/克
产品性状:颗粒状
适用范围:虾、蟹、海参、鲍鱼、鳗鱼、乌龟、甲鱼、黄鳝、海淡水鱼等
用法用量:直接泼洒池塘,如有粉尘一同洒入池塘。
强力改底:本品500-750克/亩·米,使用1次,2-3天将污黑的底部氧化为浅黄色并去除硫化氢(硫化物);
定期改底:本品333克/亩·米为基本用量,3-4次/月,调水改底,将池塘底部氧化,防控硫化氢产生,保持在浅黄色。
控制疾病:本品与“噬菌蛭弧菌”或“生物消毒剂菌粉”调水改底;“肝胆防治专用酶”或“空肠空胃宝”拌料,可有效解决因弧菌和各种毒素引起的空肠空胃(ems),偷死、掉苗、肠炎白便。本品用量为750克/亩·米,使用1次。本黄金组合众多厂家反馈高达60%以上。
产品特点和主要功效:
本品超耐低氧,强力去除水体或者池塘底部有毒硫化氢(硫化物),将污黑的底部氧化为浅黄色,并可用硫化物检测设备验证产品的有效性。
去除毒素(硫化氢毒、藻毒、氨氮毒、亚硝酸盐毒),抗应激,改善水产养殖动物厌食、吃料慢等情况。
强效分解有机质(残饵、粪便、死藻),维持有氧状态,间接增加底部溶解氧。
稳定水色,显著改善老绿水、浓黑水等老化水体。